抑郁症是什么?我究竟有没有抑郁症? 时间:2023-03-01

近年来,“抑郁症”这个词频繁出现在社会新闻中,人们从以前的毫无概念,到现在的“好奇”“恐惧”,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“抑郁症”。


图片


著名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“感冒”。“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免疫”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患有抑郁症。


什么是抑郁症

有不少人把抑郁症归结于性格或心理上的问题,以为只有性格内向的人才会患上抑郁症。事实上,性格开朗的人也会得抑郁症。它与「去甲肾上腺素」、「多巴胺」等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有关,导致大脑总是会传递到一些不愉快的信息。


图片

抑郁的主要表现

心情低落

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,抑郁悲观。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,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,产生无用感、无望感、无助感和无价值感,且常伴有自责自罪。

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,反应迟钝,思路闭塞。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,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,对答困难,严重者无法顺利与他人交流。

思维迟缓

图片

意志活动减退

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。临床表现行为缓慢,生活被动、疏懒,不想做事,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。严重时连吃、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,蓬头垢面、不修边幅。

研究认为,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。主要表现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障碍、反应时间延长等。

认知功能损害

图片

身体症状

主要有睡眠障碍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、便秘等。躯体不适的表现可涉及各脏器,如恶心、呕吐、心慌、胸闷、出汗等。

我有抑郁症吗

美国心理治疗专家、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D.Burns博士设计出的一套抑郁症自我诊断表“伯恩斯忧郁症清单(BDC)”。


[注意]自评量表用于评价自己的心情,提醒自己注意心理健康。但是抑郁症的诊断应当由专业人员与当事人进行交谈后得出。


图片


点此测试

自测诊断表

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打分。没有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严重3分,最终将分数相加。得出最后分数。

1、你是否一直感觉到伤心或者悲哀?

2、你是否感觉到前景很渺茫?

3、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是一个失败者?

4、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?

5、你是否对任何事情都自责?

6、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?

7、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的状态?

8、你对事业、家庭、爱好、或朋友是否已经丧失了兴趣?

9、你是否感觉到一蹶不振,做事情毫无动力?

10、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衰老或者失去魅力?

11、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?或情不自禁的暴饮暴食?

12、你是否失眠?或整天感觉到体力不支、昏昏欲睡?

13、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爱的兴趣?

14、你是否经常胡思乱想担心自己的健康?

15、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,或生不如死?

抑郁自测答案:

0~~~4分 没有抑郁症

5~~~10分 偶尔有抑郁的情绪,很正常

11~~~20分 有轻度抑郁

21~~~30分 有中度抑郁症

31~~~45分 有严重抑郁症并需要立即治疗

自测表丨展开动画


有抑郁情绪就是得了抑郁症吗?

不是的。

当你体验到你有抑郁情绪,并不是说你就得了抑郁症,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去判断

1、引发原因

2、持续时间

3、反应的强度

4、出现规律

这四个维度去评估判断抑郁的程度。


抑郁情绪


抑郁症


引发原因

由具体事件引发。

有时候由一定的事件引发,有时候是无缘无故产生抑郁情绪。

持续时间

持续时间较短,通过调节可以缓解。

持续时间长,可达两周甚至数月以上。

反应强度

反应强度:弱,依然可以正常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。

反应强度:强,影响工作和学习,甚至可能产生自杀言语或行为。

出现规律

无明显节律性症状特征。

有节律性症状特征,表现为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。

我国九成抑郁症患者没有治疗

抑郁症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群体、某个国家,而是覆盖全球——全球约有3.5亿抑郁症患者。尽管与遗传有关,抑郁症也称得上是一种“时代病”,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密切相关。

图片



抑郁了怎么办

轻度抑郁:自己调节、朋友帮助、心理治疗


自我调节的方式:


有氧运动

有氧运动是最好的防治抑郁症的手段。跟朋友一起走走路、散散步、游游泳、打打球,都很好。


别逼自己

不要急于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决定,别太逼自己。


倾诉

可以找你觉得能理解你的,你感觉安全的人倾诉。


中重度抑郁:适度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心理治疗等


如果自己调节和朋友帮助,痛苦情绪仍无法化解,并且已经对我们生活、工作、学习已经产生了影响,那我们就需要到相关医院或机构就诊,遵医嘱做相关的治疗


如果已确诊抑郁症,要听医生的话,该吃药吃药,一鼓作气治愈为止。有些中重度的抑郁症,仅靠调节情绪是无法痊愈的。


图片


切记,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得了这种病,不要歧视他,鼓励他去看医生,以便得到科学的建议和及时的治疗。


-END-

编辑|卫君睡眠医学中心
来源|“人民日报”微信公众号
图片|图片来源于网络
图片仅为示意,与文章无直接关联
转载请联系授权


微信咨询
扫码关注
客服热线
联系电话:0771-2410010 400热线:400-686-8238